北朝民歌《敕勒歌》

北朝民歌

敕勒川,阴山下。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
此诗选自《乐府诗集》。

敕勒,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,在秦汉时称丁零,魏晋南北朝时称敕勒或铁勒,因他们造的车“车轮高大,辐数至多”(《魏书·高车传》),所以又称高车。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,即今蒙古草原。敕勒歌是北魏时期敕勒族的民歌,大概产生于公元五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间,即北魏王朝中期。《乐府广题》说:“其歌本鲜卑语,易为齐语。”可知这是一篇由鲜卑语翻译成汉语的作品。

本诗从大处着墨,粗线勾勒,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一望无际、坦荡如砥的广阔原野上。“敕勒川,阴山下”,点明了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,“川”本有二义:河川和平川。这里二义兼备。“阴山”指位于内蒙高原南端的阴山山脉,东西绵亘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。站在敕勒川前,阴山脚下,纵目四望,天地相连,那广袤的天空象穹庐的圆顶似地笼盖在大地之上。“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”,这是多么神奇而又贴切的比喻!它使人们看到了广阔无边的大草原,真是浑然天成,洋溢着粗犷的气息,显示了巨大的伟力和气魄。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展示的是一幅牛壮羊肥的富饶图景,富有层次之美。这莽莽苍苍的大草原,生活着骠悍勤劳的游牧民族,他们头戴青天,身骑马背,幕天席地,世代以游牧为生,衣皮食肉,喝奶饮酪,住穹庐(用毡子做成的圆顶幕帐,发展到后来,就成了蒙古包),与大自然打成一片。“苍苍”描摹青天之色,“茫茫”状写原野之大,“风吹草低”显示出草原肥美茂盛,“见牛羊”展示牧畜的兴旺丰收。“见”字尤见风神绰约,真是“眼前景,口头语,自能沁人心脾,耐人咀嚼”。

这是一首典型的草原民歌,宋人王灼《碧鸡漫志》盛称此诗“能发自然之妙”。因为诗中的穹庐,苍天,原野,牛羊,肥草是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和自然风光,使此诗形成了独特的风格,表现出北方民歌直率、粗犷、质朴、雄浑的风貌,与南朝民歌《吴声歌》、《西洲曲》的儿女情长,委婉缠绵的情调迥然不同,显示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性。

正由于此诗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,所以北方人民唱着此歌自然会激起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。相传北齐首领高欢为周军所败,曾命敕勒族部将斛律金唱此歌来激励士气,高欢和声而唱,慷慨激越,声泪俱下。金代元好问《论诗绝句三十首》中高度盛赞此诗:“慷慨歌谣传不绝,穹庐一曲本天然。中州万古英雄气,也到阴山敕勒川。”